“高价”塑料袋背后玄机多
栏目:新闻动态 发布时间:2024-05-07

  延吉路万达广场的永旺(原名佳世客)商场自3月1日起销售“高价”塑料袋以来,引起广泛争议:支持者认为有助于推动“限塑令”的实施,减少塑料袋的使用;反对者质疑商家既然是为环保考虑,为何不以成本价出售,有变相谋利的嫌疑;还有人建议盈利部分不应进入商家腰包,可以成立专门的环保基金。

  “限塑令”实施距今已近5年,那在实际生活中,对限制塑料袋使用的效果如何呢?超市里原本销售的低价环保袋到底是不是可降解的?就这个问题,记者5日调查了岛城几家大型超市及农贸市场。

  自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》后,岛城各大超市取消向顾客免费赠送塑料袋,取而代之的是提供厚度大于0.025毫米的塑料袋,并收取一定的费用。“限塑令”实施近五年来,塑料袋的使用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减少后,又慢慢恢复原状塑料袋厂家联系方式

“高价”塑料袋背后玄机多

  5日,记者分别在家乐福、大润发等超市调查发现,在收银台前,大部分顾客选择购买塑料袋装商品,自备购物袋的顾客并不多。在超市内的散装商品、蔬果类、肉类等货架旁放置的连卷袋,顾客可以随意撕开使用,一些顾客会一次性撕下好几个连卷袋。

  而在农贸市场里,免费塑料袋比比皆是。记者分别调查了抚顺路、镇江北路、田家花园等各大农贸市场,注意到每个摊位都悬挂着一叠叠塑料袋,免费提供塑料袋的现象很常见。在镇江北路农贸市场蔬菜摊位前,记者看到,每当顾客购买了一种蔬菜后,摊主就会免费提供一个塑料袋。顾客杜小姐当日买了菜心、青椒、萝卜,手里一下子就拎着3个红色塑料袋。在肉类摊位前,摊主多数使用白色超薄塑料袋。其中一位摊主表示,卖鱼和肉类摊位不提供塑料袋的话根本没法交易,甚至导致顾客大量流失。在抚顺路市场,摊主提供给消费者的塑料袋并无环保标志,而且大多为超薄型塑料袋。据一位刘姓蔬菜摊主称,他们购买塑料袋很便宜,也很方便,每天都会有人到市场内销售塑料袋。

  超市称因可降解塑料袋成本高,所以才涨价,那么目前在大多数超市销售的环保塑料袋为何价格只需几毛钱,难道不是可降解的吗?5日,记者分别在市南区两家大型超市购买了环保塑料袋,通过袋子上印制的生产厂家联系方式,记者以订购者的身份与厂家取得联系。“我想订一批可降解的塑料袋,成本需要多少钱?”“那要看用什么样的料了,最便宜的一个大号袋子六毛,贵的要八九毛。”“那超市里卖的两三毛的环保袋,不是可降解的吗?”“肯定不是啊,成本都要比那个卖价高,怎么可能是可降解的啊,只是保证不用回收废料罢了,不过都是塑料的。”记者了解到,目前多数超市里销售的环保塑料袋,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降解塑料袋,即使有可降解材料,含量也非常少,降解时间甚至需要几年。

  记者随后就可降解塑料生产技术咨询了山东省塑料工业有限公司,一位工作人员介绍,一般来说没有完全环保的塑料袋,只能是生产塑料袋过程中加入一些成分后,容易降解一些,也就是可降解塑料。在塑料包装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(如淀粉、改性淀粉或其它纤维素、光敏剂、生物降解剂等),使塑料包装物的稳定性下降,较容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。

  据介绍,可降解塑料的主要成分仍是聚乙烯,俗称塑料,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不能彻底解决对环境的“潜在危害”,部分可降解塑料因含有某些特殊的添加剂反而难以回收利用。农贸市场上经常见的彩色塑料袋,实际上都是废旧塑料回收再加工制成的,因废旧塑料不能生产出纯白的塑料袋,因此生产厂家会在其中添加色素,从而生产出彩色塑料袋。而目前超市里出售的纯白环保塑料袋,是由塑料原料制成的,安全系数要比彩色塑料袋高,不过两者降解起来花费的时间都比较长。

  记者从青岛市物价局了解到,塑料购物袋不属于垄断产品,按照规定价格可由市场自行调节。但有市民表示,塑料袋有偿提供本身就是从环保角度出发制定的一项措施,既然是一种环保行为,那就不应该成为零售企业的一个盈利点,市民建议相关部门对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塑料购物袋进行成本核算,按成本价格向消费者销售。如果超市、商场等零售企业坚持销售高价塑料袋的话,可以考虑将塑料袋作为一种商品,在超市的专门区域设立柜台出售,而不是顾客结账时发现没有装东西的袋子,半自愿半强迫性质地买下高价塑料袋。

  相反,也有市民对超市出售“高价”塑料袋的行为予以支持,认为此举可以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,进而借“高价”改变居民传统的购物方式。这一部分支持者认为,超市大幅提高塑料袋价格以后,势必会触碰到部分消费者的消费神经,综合考虑后,消费者会逐步选择随身携带购物袋到超市购物,或者一个塑料袋多次循环使用,虽然刚开始会觉得不太方便,但时间久了也就能养成习惯。这样实际上就间接支持了环保事业,通过“高价”措施抑制了白色污染。当然,支持者同时提到,超市不能借抬高价格来为自己谋利。

 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,“限塑令”前台东某大型超市平均每天客流量为1.5万人次,按每个顾客用3个塑料袋计算,每天就用掉4.5万个塑料袋。“限塑令”之前,这些塑料袋都是由超市免费提供的,因此超市要支付一大笔资金。但自“限塑令”实施以来,塑料袋不再免费提供,且基本上售价要比成本价略高,此举为超市节省了大量支出的同时,实际上也在创收。近日突然冒出的“高价”塑料袋,成本与实际售价更是相差几毛钱,如果一天的需求量过万的话,那么这一笔收益也是非常可观的。因此,此举一出便招致不少市民“吐槽”,质疑超市是在变相谋利。

  在记者连续数日的采访中,多数市民认为,突然冒出的“高价”塑料袋让人一时难以接受。尽管超市方面一直强调推出“高价”塑料袋是从环保角度出发,但在消费者看来,这一说法难免有些牵强,“既然是为环保,为什么不以成本价出售,而是加价销售呢?”此外,有律师建议,既然塑料袋有偿使用的成本由消费者承担,且超市此举是为环保,那超市、商场等零售企业的收益不该进入商家的腰包,而应该回馈给消费者或是直接用于环保事业。他建议,零售企业应将塑料袋销售的盈利部分设立塑料袋环保基金,每年如数上缴国家,也可以利用基金自行开展环保活动,但要定时公布支出账目,接受社会监督。

  有关环保人士认为,其实最环保的做法,就是不用塑料袋,或者循环使用塑料袋,减少用量,同时可以通过政府回收,减少环境污染。环保事业需要消费者、超市等零售企业,以及政府部门一起努力,才能真正做到有成效。

  1、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。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,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、复制、编 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;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,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;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 任何资源。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,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。

  2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大众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